离开铁匠铺,唐三贯上了北前门大街,这条街道应该是襄阳城的商业中心,最繁华地段。
沿路有看到“瑞和布庄”、“绸绒老店”、“铜锡老店”、“头发老店”等招牌。
在一个“裱画”店的对面,有一家酒肆,食客进进出出颇为热闹。唐三贯好奇的发现,这家酒肆居然没有招牌,只在门前左右各插一青一白两张酒旗,迎风招展。
时值近午,唐三贯拔腿入店。
一名肩搭汉巾的店小二恭声迎客,“客官请上座!”
唐三贯挑了处靠窗的小桌,点了一道山阴破塘笋,一道鲥鱼,枣阳羊腰子,一壶襄阳老米酒。
就着酒肆的茶水,品品古人的饮食和酒肆意趣。
酒肆是两层楼的店堂,大堂和拱柱顶梁全是木结构,古色古香的楼梯,间隔挂着黄纸糊的灯笼,灯笼上糊着大写的酒字,临街的梅花窗虽然陈旧,但也擦拭得干干净净,油亮光滑的木桌上放一盏青蓝色的瓷釉壶,一只彩釉瓷杯里的茶水泛着淡淡的热气。
几名商贾模样的中年人正小声搭手比划着,大概在叫价砍价。
四五名书生作在大堂中央的圆桌上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另有两三旅客个唐三贯一样,安然等待小二上菜……
在唐三贯眼中,相比现代餐厅,这个时候的酒肆无疑更显简单、自然、温和。没有路边排档的吵杂和喧闹,也没有西餐厅的装模作样、正襟危坐,更没有星级酒店的端着提着。
一碗热腾腾的干烧鲥鱼端上来,唐三贯食指大动,迫不及待的捻起筷子。
还未等他品尝出味道,酒肆外“腾腾腾”走进一名年轻道士。
道士身穿青色道袍,头戴纯阳巾,足踏黑色圆口鞋,背上露出剑鞘。看其年轻应该在二十四五岁左右,长脸,宽额,生了一对卧蚕眼,浓眉,下颌蓄长须。
唐三贯第一时间想起了上世网络上的“流浪哥”。因为这道士实在是太过邋遢。
道士刚进门,两名店小二便急忙拦了上去,纷纷呵斥,“兀你这贼小道,都说了不要你来……”
“快快离开,否则我叫捕头抓了你……”
道士左闪右躲,眼睛四下一瞟,蓦地落在唐三贯脸上,倏然弯腰,动作飞快从从一名店小二的腋下钻过来,直奔唐三贯而去。
“这位小哥儿,贫道给你拜喜了!”
唐三贯停下筷子,似笑非笑道:“何喜之有?”
年轻道士捏了个道决,正容道:“尔本非是本人间,荣华富贵孰与争?定国安邦人极品,威声显赫震寰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