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章【襄阳】

医夫当关 攀峰 1311 字 2024-04-22

不过任何制度都是紧于始,疏于末,到了明朝中后期,什么“寄籍”和“游寓”也就让这种“民安于籍”的管理摇曳了,花点小钱就可以四处“游荡”。

但到了崇祯年,甚至是万历、天启年,因为饥民四起,各地州府又开始重新重视路引,以阻拦流民入城。

此时等候在城门外的灾民数量约两三百之间,大多拖家带口,明知道入城是奢望,但求生的本能促使他们每日守候在城门前,寄希望某天官老爷忽然间大发慈悲,收容灾民入城。

唐三贯看着那一张张木然呆立的脸,微微低头,快步走向守城兵卒,拿出襄阳县颁发的“医籍”证明。

两名兵卒查验医籍,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随便问了几句,便放他入城。

在他身后,是一张张羡慕的眼神。

早晨的襄阳城没有想象中的繁华喧闹,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但从沿街店铺之多就可以看到日升后的繁华。

走过东亭照牌坊,有带子、子巾、大小鞋帽、松串、簪棒、白货等铺面招牌。折向东路巷,有刚刚开门的牙子、汗巾、铸铜簪扣店铺,再上中门大街,是铜匠、成衣、烧酒、皮金、杂货、药材等铺。

王若莆王守备的宅子就在中门大街的背后小巷,距离县衙门不到一里地,属于这个时代的黄金住宅地段。

微雨已停,唐三贯收伞,在地上磕了磕,在门前缓步徘徊。脑子里在琢磨着王若莆这个襄阳守备。在他的记忆力,襄阳重镇在明末历史上的确留下深刻的烙印。张献忠1639年奇袭襄阳,杀襄王;李自成43年襄阳称王。

但是,他在历史记载里几乎看不到任何襄阳文武官战争和抵抗的记录,各种文字记载里鲜有襄阳守将,知府的大名,唯独留下杨嗣昌的耻辱和朱翊铭的一颗头。

这证明,这座城市里,在明末没有出现任何名将或气节名臣,明王朝三百年无割地赔款,拒纳贡和亲;天子守国门,文武死社稷,士大夫以气节相激励。仅辽东便阵亡近二十总兵,文臣与城皆亡比比皆是。

在这个凸显刚烈气质的明王朝里,襄阳城算得上是个另类和耻辱。

明代的军制属军屯制,分军户的军兵。军兵又分守军和战军。守军的将领即总镇(镇守)、分守、守备、协守,以及各种类似的职务。战军则有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等。

文官襄阳知府是五品衔,武弁守备当然也是五品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