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龙虎寺由来-哑大师和无名寺

劫波 宋冬南 1128 字 2024-04-22

第一个故事:龙虎寺由来-哑大师和无名寺

龙虎寺在金光上师率众弟子到来以前,只是位于龙虎山山巅的一座小庙。也就只有现在明月禅师师徒所居住的山顶禅院那么大。据后人估计,小庙始建于五十多年前。最初建庙的是一个生有口疾,不能言语的哑巴和尚。他肯定不是龙虎镇土生土长的人。龙虎镇方圆百里范围内都没人知道他从哪里而来,也没人知道他建庙的钱物从何处得来,更没人知道他从何时开始营建这座小庙。总之,就没人见过他在龙虎镇四方土地上化过缘。

直到有一天,人们耳中突然听到了从山上传下来的暮鼓晨钟,登临一探,才猛地发现,山顶上不知何时竟然多出了一座古朴雅致的小庙。里面只有一个嘴巴又哑脾气又臭对人爱答不理的黑脸和尚。从面相上看,除了长得明显比一般人黑了许多以外,实在瞧不出他有多大年纪。

龙虎镇的百姓们在诧异于小庙建造用料的精良之时,又惊奇地发现,小庙唯一的前殿里一进门就会看到里面供奉着两尊金光闪闪的佛像。一尊是法相庄严普度众生的如来佛祖,另一尊是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祖师,旁边还有一尊由整块羊脂白玉雕塑而成的南海观世音菩萨法身。全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虽然这三尊佛像每尊都只有一尺多高。每一尊都被静静地安放在一张精致的紫檀供桌之上。龙虎镇的大财主们包括后来登临过小庙的孔县和汶州的达官显贵们都发现即使走遍汶州境内的所有名寺大庙也没有堪比这三尊佛塑的佛家珍宝。就算从整个大商帝国来看,他们也是出类拔萃,珍惜异常。不仅如此,即便是庙里明面摆放一应日常用具,杯盘碗碟,桌椅香案,概无凡品。

可是,最让所有人惊诧莫名的却是在前殿三尊佛像后面的那面雪白的墙壁上竟然端端正正地悬挂着一幅一人多高的法像。法像两边各有一条杏黄色的幔帐低垂至地,像前几步摆放着一张金丝楠木的香案,案上有一盏紫铜精铸的传世名炉,炉内檀香常燃不断。香案前的空地上摆着一个麻质蒲团。而且,人们渐渐惊讶地发现,哑和尚只是每日早晚才在三尊佛像前各进一炷香,其余时间几乎全用来供奉墙上那幅法像。燃香跪拜,风雨无阻,虔诚至极。人们好奇之下,求教于四方过往名士,竟无一人识得像上之人。

俗语道“财不外露,宝不示人。”庙始之初,三尊稀世佛像瞬间传遍四方。由于哑和尚来历神秘,更有传言说庙内地下建有地宫,地宫内珍藏宝物无数。龙虎镇位于群山环绕之中,又是东西商贾来往的要道。自古就是悍匪出没之地,绿林好汉藏于周边密林之中,控制交通要冲,专事劫掠过往商旅。虽然孔县县府也致力于控制匪患,奈何届时大商帝国恰逢太祖新逝,刚刚经历了一场历时三年祸及全境的夺嫡之乱,天下初定,太宗即位,百废待兴,实在无力西顾龙虎镇这边远弹丸之地。孔县县府用尽全力好不容易才保得县城平安。龙虎镇镇上虽然也驻扎了官军,但为数不过百人。为保镇上四门太平,一半人马要常驻镇上,维持治安。只有不到五十骑穿梭往返巡逻境内四十多里的穿山要道,保护商旅。人少匪多,山高林密,你来我躲,你去我掠,一时形成兵匪交错之势,互相奈何不得。匪患猖獗。

匪患正盛之时,小庙建成开放。哑和尚性格乖张难懂,竟然没有给寺庙起名。孔县境内四方名士私下纷纷以为哑和尚未经教化,不识文字,不能糟蹋了这古朴风雅的寺院。众人纷纷用心拟好庙号,誊写工整,命家仆相随亲自带上山去,白白相赠给哑和尚,只图留名传世。无奈,哑和尚丝毫不留情面,一律当面拒绝。最后连孔县县令都被众人说服,亲自上山相送自己写好的庙名匾额。二十多名孔县境内知名的名士一起相随。本想哑巴再乖张不通人事,也不敢不卖本县父母官和众名士一应的人情。甚至有举人已就此盛世写就了一篇文章,念与众人听过,只待挂匾之后,再将文章刻于碑上,立于庙前,以示纪念。谁知哑和尚见众人一起上山逼劝,竟然难得一笑。奈何笑容死板,眼神戏谑,出人意表。众人视之诡异,令人毛骨悚然,一时鸦雀无声。

正当此时,哑和尚又出人意料。他突然从香案下抽出一张上等宣纸,顺势铺于案上。手持狼毫,伏案疾书,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双手持纸,递至父母官面前。县太爷讶异之下接过展开一看,笔走龙蛇,劲透纸背,连绵不断,飞扬洒脱,一笔狂草直追草圣,堪称大国手。众人瞬时汗颜,心有羞愧,各自低头散去。纸上清楚写着“佛家之事不容俗世之人相扰。庙名虚就,待后来有缘之高僧命笔。”

县太爷多留了个心眼儿。趁哑和尚不备,偷偷将哑和尚手书私藏在自己的袍袖之内,携带下山。县官本是三榜进士出身,眼界极高,却爱死了哑和尚的文字。回府后装裱精美保存。据说数年后县令左迁京官,曾与众翰林相聚,酒后一起把玩此书,众皆钦服。致有高官欲出重金购买。县令自然不忍相弃。经此一事,哑和尚渐渐声名鹊起,闻于汶州。民间开始传播哑和尚非是口不能言,乃誓做无语修为,众人始尊称其为哑大师。又盛传哑僧建此庙是为迎候高僧大德他日到来。信众日渐增多。百姓虽俗称此庙“无名寺”。

哑大师虽性格冷淡怪异,不与信众俗事交往。却也敞开佛门,并不阻碍信众前来礼佛参拜。每逢信众供奉香火钱,也能默然领受。虽然不会拒之千里,却也从不因财物为人诵经祷告,主持法事。哑大师视钱财为粪土。“无名寺”香火日渐鼎盛,众人发现,庙里多了两个和尚,都是身有残疾之人。一个瘸腿,一个驼背。依然身世来历不详。二人遵照住持法令,除了将极少一部分香火供奉用来购取衣食自用外,绝大多数用来扶危济困。二人不畏残缺,不辞辛劳。上下往返,走街串巷,送粮送药,还于贫苦信众。“无名寺”盛名远播。

还有一事让哑大师名声大噪,为人敬仰,成为孔县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