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之明月·无尘

劫波 宋冬南 1766 字 2024-04-22

我是一个拼尽了全力,只为了从七情六欲,爱恨情仇的无底黑洞里挣扎着爬出来的幽灵。在经历了生生世世的遍体鳞伤后,在这个叫做阎浮提的人世间辗转,流连,徘徊,记忆里轮回了近百年。无奈前世已谢,往事不堪回首。只盼此生能青灯佛影,慢度劫波。

夜已子时,当我正在自己的禅房里做晚课诵经的时候,供奉在佛祖像前的那只守心烛的烛花在我眼前突然爆开,慢慢的变大变圆,圆得就像一面铜镜

从这面烛光的镜子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我自己当时的样子镜子里的我身着一袭合体的月白色僧衣,中等偏高的个子,匀称的身材,俊秀的脸庞上眉如远山,目如春水,人物如画。我微微低下头,烛镜里竟然可以看到自己头顶上涂成了金色的悈疤。我心里不由自主地暗暗为镜中人喝了一声彩,真是一副好皮囊!此一丝贪念一起,心里突地一紧,我马上双手合十,嘴里轻轻念了一句“阿弥陀佛”!不由暗暗想到“难怪我下一世仍要沉迷欲海,贪痴之念还在呀。”想到这里,我浑身放松了下来,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微微扬起,嘴里又轻轻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这对守心烛是金光上师圆寂前特意留给我的。上师当着我的面,亲手将其中一只守心烛为我点燃。然后,他缓缓地对我说这对守心烛就是我的守魂烛。从他为我点燃其中一只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为我守护此生一世。烛体是用在佛前受了加持的石蜡加注千年鲸油精心熬制而成的,可以持续燃烧千年。不管狂风暴雨,还是电闪雷鸣,什么都不会吹动烛光丝毫,更不用说将它熄灭。但,如果在哪一天的子时,烛光突然幻化成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清楚地映射出我当时的影像,那就意味着我此生的大限将至。上师轻声告诉我,我将在镜像出现的第二天的子时圆寂。即使圆寂,此生再一次故去,我仍无法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净土。

看着我一脸的迷茫,上师眼里露出怜惜的目光。继续以轻柔和缓的声音对我说:“一切业报都有因有果,不管是何时积下的,也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终归要在某一个下一世去得去还。不管你这一世如何修行,在以往一切积欠没有放下前,心中自会存有挂碍,有挂碍就不得自在,自会在再一次转世托生时带到下一个轮回。”上师当日的话语清晰地由我心底泛起,而上师清瘦慈悲的面容也浮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吧。

一丝贪念刚去,一丝痴念又随之泛起。虽然已知自己明天就要离去,可我心里真的没有那些尘俗的忧伤恐惧,不过却泛起淡淡的一丝留恋。留恋窗外悬挂在夜空里的皎洁明月,留恋禅房外院子里那一片我亲手栽种的君子竹

这一小片竹林是我在五年前那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里栽下的。在环绕着寺院的这片北方大山里,竹子可真是稀有之物。我是打心眼儿里喜欢它们,尤其喜欢月光下那枝影婆娑朦胧的竹林。我不知有多少次,在夜晚完成晚课后,独自一人徘徊留恋在这片小小的竹林里。现在,我满心只想出门再好好看看它们,一株一株地亲手再抚摸它们,在我此生最后一个悠闲的夜晚里跟它们好好道个别。

一想到这儿,心绪澎湃,完全忘了自幼修为而来的宁静平和。我猛然跃起,迫不及待地转过身,脚步匆匆地步走向屋门。“吱扭”一声,屋门被我伸手轻轻地推开。凝神静气,我慢慢地深吸了一口长气,将自己稍显急躁的心绪稳定下来,缓步走出了禅房

凉爽的秋风迎面冲我飞奔而来,瞬间将我全身包裹了起来。

今夜的天气真好!不凉也不热。夜空如璧,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头顶。月如银盘,又圆又大。月色已将群山浸润。我缓步走进我的竹林。竹林和我一起沐浴在月光的清辉里。地上的人影和密密的竹影交错重叠。明天就是8月中秋了,难怪月色如此撩人。我猛然想到,中秋可是我此生的生日。可我从来没敢想过,中秋也将会是我此生的祭日。也算此生有始有终,难得的巧合。一念至此,脸上笑意更浓。

我伸手轻抚着一枝枝纤细翠绿的竹杆。其实,竹子加起来总共也就有两三百株。栽种的时候,我把每株之间的间距控制在两步左右,这样我就可以在每株之间从容穿越,而不会显得局促拥挤。

在这片竹林的中间,我特意留出来一小片空地。平整清理后,将地面夯实。本意要在此安置一张石桌和几把石凳。以便月下品茗,风间对弈。后来想一想,又觉得太多贪念。最后,还是让山下手艺精湛为人老诚的马石匠选上好的黑灰色石料,做了一张有一尺厚、五尺圆的石台。石台表面抛磨得光可鉴人。我让人将它抬来,安放在了空地中间。这样我就可以安然跌坐在这张石台上参禅,沉浸在我的禅韵竹影之中。

现在,我面带微笑,缓步穿行在竹林中,走到我的石座旁,此生最后一次结痂跌坐在石台上。竹影曼妙婆娑、秋风从耳畔轻柔飘过,抬头望去,一轮明月挂在头顶。月光如洗,万籁寂静。我心头瞬间充满了自在欢喜,早已把生死之念一股脑抛在了这红尘俗世身后。

我端正身形,闭上双目,从心往外诵起了“心经”慢慢地,慢慢地身边不再有竹,耳边不再有风,头顶不再有月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无尘是一个今年才十岁的小白胖子。与同龄小孩儿比起来,他长得个子不高,虎头虎脑,小鼻子,细眼睛,嘴唇很薄,看起来整个嘴巴的轮廓也是细细的。嘴角,眼角和眉梢全都微微上翘,让人看起来总是一副笑眯眯喜气洋洋的样子。浑身都充满了喜感。由于打小一进寺就跟在师父明月禅师的身边,小和尚一丝不苟的从师父身上继承了爱干净,勤洗澡,勤洗衣的良好习惯。所以,无尘就像他的法号一样,还是个利利索索一尘不染的小和尚。总之,无尘是个干干净净人见人爱的小和尚。

八月十四这一天,在无尘小和尚的小光头里面,一直盘旋不散,挥之不去的全都是圆圆的香香的月饼。有豆沙馅儿的、有枣儿泥馅儿的、还有青丝玫瑰馅儿的。小和尚越想越馋,越想越坐不住。他时不时的都要抬头偷偷望一望天上的太阳。好不容易听到了晚饭的鼓声敲响,终于熬到了傍晚时分。

无尘告别了师父,一溜烟儿跑到斋堂,急匆匆和师兄们一起吃完了晚斋。晚饭后,帮着收拾完碗筷,打扫完斋堂的卫生,小和尚跑回大殿,盘腿跌坐在佛祖像前,逼着自己静下心来,嘴里轻声哼哼着,将阿弥陀佛快速念了1000遍,算是做完了师父要求的晚课。然后,他腾地站起身来,小步跑回自己的僧房,早早就脱了外衣,爬上炕,钻进被窝,闭上眼睛。心里不时想念着快点儿睡着,一觉醒来就离着月饼越来越近了。满腹心事,慌里慌张地,睡前连屋里的油灯都忘了熄灭。

小和尚的师父明月禅师在寺庙里的地位至高无上。金光上师圆寂前本意是要将住持之位传给明月的,但明月以自小立誓誓不出世为由当场拒绝了上师的美意。

明月是金光上师的嫡传关门弟子,最为上师疼爱。这个重誓还是当年上师为明月剃度之时要求他在佛祖前所立下的誓言。自己当然无法回绝。只好将住持之位传给了大弟子无有禅师。也就是说现在的主持是明月的大师兄。按小和尚的道听途说,明月在襁褓之中就被金光上师抱上了龙虎寺。上师精研佛法,很少下山。明月就交给了半路出家上山的大师兄无有禅师抚养。确切的说明月是在大师兄的后背上长大的。别看无有禅师面相严刻冷酷,御众极严。可对明月却如慈父般宠爱。当年硬是将小小明月背负捆绑在后背之上,每日下上,风雨无阻,前往龙虎镇上为明月化缘觅食。说白了就是寻找奶娘。

虽然无有身材魁梧,面貌凶恶,但出家前已在龙虎镇居住多年,广结人脉,再加上明月相貌出奇的俊俏,就像下凡的金童儿一般,反倒招惹得镇上正在脯乳期的各家媳妇们争先恐后的喂养他。明月就是这样吃百家奶长大的。虽然成年后誓不出世,几乎足不下山。无奈自幼就积赞下了人缘,时不时就有当年哺乳过他的奶娘们上山专程探望于他。

明月师父成年后佛法日渐大成。几次公开主持龙虎寺对外的佛学大讲,盛名日渐远播。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仰慕明月禅师,山上求教的信众日渐增加。尤其在金光上师圆寂之后,求见明月禅师的施主更是越来越多。明月禅师心地纯善,来者不拒,有问必答,谆谆教诲,往往整日劳累。

无有住持看到明月日渐辛劳,俗事缠身,无法潜心静修,心疼不已。自己腾出居所,强迫命令这个小师弟搬到本属龙虎寺住持居住的山顶禅院独居。

禅院位于山顶高处,与山腰处的寺庙主体有一段路。小和尚无尘跟着师父搬上来后,人小腿短,每次上下最少都要走上一顿饭的时间。禅院虽小,但清幽非凡,正和明月心底出尘之意。无有住持又对外公开宣称明月禅师闭关清修,这才还了明月清静。

只是小和尚无尘人小不耐寂寞。幸好师父体念他,在这件事上没有严苛要求,除了师传亲讲的早课和晚觉以外,其他时间,如无特殊情况都由他在大庙里和众僧一起修行。掐指一算,已度过了六个寒暑。小和尚已经从当年一个无知的四岁幼童长成了一个十岁的懵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