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小镇见闻

明末的眼睛 身若轻羽 1578 字 2024-04-22

李继坤有些悲哀的摇摇头,心里默默的叹息一声,弹丸之地建了这么多庙宇,上香要花银子,捐款要银子,修缮还要银子,这得消耗多少民脂民膏啊:

“丫头,那个,捐款的百姓是自愿的吗?”

“是啊少爷,这可是捐无量功德,大家都抢着捐呢,可是怎么抢也抢不过那些地主老爷们,每一次都是他们捐大头,全镇的百姓加起来都比不过他们。哼。我记得小时候我爹爹为了多捐些还去王老爷家借钱了呢,去年观音大士镀金身,我舅舅为了多捐些银钱也是和王老爷借的钱。”

李继坤耳中听着小丫头叽叽喳喳的讲着,看着路上络绎不绝的行人,他的心思却不知飘向了哪里。

看来老百姓都是自愿捐钱修庙,修庙的时候那些地主老财也不闲肉疼,一个个慷慨解囊,生怕捐的少了被各路佛祖神仙菩萨娘娘啥的怪罪,就连这个吃不上饭的小丫头都一心想着要多捐功德钱,估计到时候没准也会去借钱捐款,这是神马情况?有那闲钱买点米粮不好吗?买点田地不好吗?这大明朝少爷我是真心有些看不懂。

过了观音庵再走3百来米,李继坤就看到了前方的小镇。靠,小镇居然还有一圈土桓,土墙高八尺宽五尺周两里,土墙外还有一道护城的沟渠,沟宽八尺,据小丫头说那下面的水比她还深,那就是一米五五以上呗。

镇子的南门有吊桥还有守城门的兵,该有的设施一应俱全,看的李继坤目瞪口呆,真是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特点。也是,在这个年代战争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大明朝每年都有好多人在造反,基本上就没断过,就算太祖朱元璋时期那些该反的也没闲着。其实按理说,后金的奴尔哈赤也是属于造反,因为他以前是明朝总兵李成梁的干儿子,官拜大明龙虎将军。综上所述,这个年代,每个城都要修城墙还是很有必要的。

李继坤跟在小丫头的身后胆战心惊的进了那道有官兵把守的吊桥门,还好还好,兵大爷没有来盘问他为什么奇装异服。要知道在明代初期,就李继坤的这身衣服最少都是要坐牢的,至于杀不杀头那就不知道了。反正明朝对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有很严格的规定,比如商人不得衣绢帛,农民不许穿靴子,农民的房子不得超过三间七架等等等等。在明代就连自家大门的颜色都要受限制,比如海瑞当官的时候比较古板不讲情面,又一次他去苏州府做官,苏州老百姓听说之后,各家的大门一夜之间从五颜六色变成了统一的黑色,号称阴风飒爽。还好现在是明末,基本没人在意这些小节,要不然李继坤更不好混。

李继坤进了镇子看到的是乱七八糟的的布局,民房左一处右一座根本就没人规划。一路前行李继坤又看到了一座文庙还有一座城隍庙,镇子里居然还有几个孤零零的大牌坊,李继坤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是做什么用的。靠,那边不能去,那边居然是码头营坐营官的官厅,也不知道紧闭的大门里边有多少兵。

据小丫头讲,这码头营共有七街八巷九桥七十二胡同,可李继坤只在镇中心看到一条东西通畅的主街,其余全是胡同。那条主街得有八九米的宽度,中间铺着大青石板,估计是为了小镇西门外的滦河码头而设,最起码方便运输。可是令李继坤闹心的是主街的边上居然还有几堆发着臭味的粪便,这个年代的粪便不应该是农民的宝吗?怎么没人拾叨走啊?

主街上的行人很多,大多数人穿的竟然都是丝绸料子的衣服,只是目前是国殇时期,衣服的颜色都是淡素。有几个头上戴着网巾穿着右袵短衫的家伙,看起来就像是农民,他们穿的也都是丝绸的料子,而且他们居然还穿着靴子,靴子啊!农民穿靴子可是要做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