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闽军此时在福建的声望如日中天,朝廷虽然不方便支持,但也不能阻止。”韩邝说道。
“爱卿此乃谋国之言。”乾启站起来走了几步,终于下定了决心:“户部那边拿出十万两银子,内库这边会拿出十五两银子,闽军的赏银和抚恤不能拖。”
朝廷对闽军的控制力本就弱,若是赏银和抚恤都拖延、肯怕会彻底寒了闽军的心。
内阁的人离开后,乾启朝卫忠说道:“大伴、叫内官都捐点钱,捐够十五万两,朕知道你们可都是有钱人,别给朕找借口。”
“陛下放心,老奴定会叫那帮守财奴老老实实给陛下凑够十五万两。”
沈义仁在次升官,被任命为右佥都副御史,福建守备、总理福建军务——实际权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何静珊被封为六品诰命、赐冠服!
朝廷拒绝为闽军建忠烈祠的举动,在沈义仁看来是一次完美的助攻,会进一步消弱天子对闽军的影响。
沈义仁本来以为赏银和抚恤也要自筹的,没想到朝廷竟然没有推脱,算是帮了沈义仁一个小忙,同时也终于让闽军想起了天子的好处。
下土安葬的时候,出了点意外、突然天降大雪,闽军家属的哭泣声和漫天飞舞的雪花融合在一起时,更添了几分悲壮的气息,闽军和前来参加祭礼的百姓忍不住都跟着哭了起来,一时间哭声一片,声震数里。
“东翁可夸大红毛的危害震慑江南一带的士绅,然后在募捐军饷,效果会好很多。”朝廷虽然送来了几十万两银子,但按照闽军的标准、根本不够奖赏和抚恤闽军,在加上闽军自身还需要粮饷,所以不募捐是撑不下去的。
“可以,不过我们不能一直靠别人施舍,该把天子给的政策换成钱了。”天子让沈义仁自筹军饷,自然要给一些政策。
天子给沈义仁的政策有四条:一是清查福建卫所的屯田;二是同意沈义仁把福建卫所的兵额降到一万;三是允许沈义仁在江南数省募捐军饷;四是把海上贸易全部交给闽军处理。
天子给这些政策可不仅仅是为了养活一支闽军——沈义仁承诺天子,两年后、海贸每年能带来五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这五百万两银子当然不是全部给天子——每年给五十万两给闽军充当粮饷,五年的时间内每年拨一百五十万两在浙江和福建发展水师。
沈义仁如今坐拥四万闽军,在福建的声望如日中天,在加上有天子和督师潘成志撑腰,因此清查福建卫所屯田,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
“海贸之利,福建的士绅豪商多少都知道一些,大人可以提前透露一点消息。”李思民建议道。
“你可以放出一些风声。”无论是发展经商的船队、还是战斗用的舰队,都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所以沈义仁原本就准备参照东印度公司的模式拉拢福建的士绅加入。
红毛这次显然是把福建的士绅都打怕了,沈义仁募集军饷很顺利,一共募集到了二十万两白银。
沈义仁准备成立一家垄断海上贸易的商行——四海商行,四海商行第一批加入的股东主要是福建的士绅、以及获得何父认可的海商和士绅。
建宁陈氏、福州林氏、漳州府黄氏、建宁张氏、延平吴氏——这五家是福建的王牌士绅,虽然朝廷已经禁海,但这几家都有商船在经营海上贸易。沈义仁开海的提议获得了他们的积极响应——走私不仅规模小,而且风险大,所以如果可以获得朝廷的允许,那自然是再好不过,反正税收又不多,而且开海后走私更加方便。
福建士绅的选拔标准主要是看实力和对募捐的响应程度——沈义仁除了邀请五大家族协商四海商行的事外,沈义仁还邀请了一些老牌士绅家族,这些家族大都没有经营过海上贸易,比如泉州叶氏和王氏、汀州赵氏。王立辉父子被处死后,泉州的士绅家族都选择了低头,泉州叶氏和王氏可以说是沈义仁的嫡系。
浙江的选拔标准则完全给了何父,只要他认可的士绅和海商都可以加入四海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