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下鳝鱼

我见过最大的鳝鱼是爷爷的鳝鱼笼子下回来的,很大的一条。听父辈讲,还有更大的,一两斤的。记得小时候很玄乎的一件事,在清明过后和堂哥一起上山扒蜈蚣,把一条山沟子的石头都翻了一遍,直到一个干涸的水塘,水塘只在下大雨的时候集水,其它时候都是干的,我和堂哥在塘底翻石头找土蛤蟆,后来随便挖土,居然挖出一个小口子往外流水,等水快充满了挖出来的土坑后,一条鳝鱼出现在了水洼里,关键还是白色的,我们感觉很惊奇,忙堵住了洞口,把鳝鱼抓起来几次后就放下了,在堆围住水洼的泥墙时,鳝鱼不见了,竟然消失了!等我们找的时候,水洼里的水也都干了,我们不甘心地刨开底下的土,刨了个大坑都不见踪影,反而越刨土越硬,哪里像是有水的地方。这一件事给别人讲过,都说这个干塘怎么可能会有鳝鱼。还有一次,雨刚停,在水泥路上走着,发现水沟里有波纹,以为是有鱼,走近了才看到两条鳝鱼在田沟里翻滚,不及细想,小人我一把捞起抛在水泥路上,正感兴奋,爷爷说这样的情况不能动,遂急忙把它们捉了放回水里。小人在此记述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下鳝鱼只要有诱饵和笼子就可以了,诱饵通常为臭蚯蚓,黑色特别大的那种,挖蚯蚓是一个体力活,小时候经常不情愿去干,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太没用了。笼子有两种,一种是竹子编制篾笼:用竹篾编成圆筒,前端圆锥状,竹篾系在一起,方便倒出,后端也是圆锥状,尖朝内,构成只进不出的鳝鱼笼子;一种是近现代制品,塑料笼子,上下两个四方铁圈为骨架,塑料纤维材料,一般为淡绿色,四面各一倒锥式进口。

下鳝鱼无需技术,篾笼主要用在稻田里,稻田内稻子与稻子的间距小,塑料笼子放不下,就只能下篾笼了,篾笼不经压,又占空间,易坏,就逐渐用的少了。下鳝鱼和下夹子一样,下午出发,晚上回,第二天早上收,由于天亮后鳝鱼怕光,j就会反复寻找出口,鳝鱼又擅长钻洞,会把塑料纤维网格钻出口子来逃跑,所以起鳝鱼也讲究一个早字,鳝鱼笼子下在水沟里、河道里,路也不如上山的好走,早上露水也重,也就很少和爷爷一起去。爷爷一根竹竿担着两袋子鳝鱼笼子回家的时候就是我和堂哥起床的时候,我们跳下床争先恐后的去倒鳝鱼笼子,比着笼子里鳝鱼的大小。往往是越到后面越希冀有一大条鳝鱼,但总是越到后面就越没有。记得一次周五回家,听爷爷说有一晚上下了十十七斤卖了两百七十块,听到的时候感觉很不靠谱,因为一般都只有几斤。除了鳝鱼外,还会有青蛙、蛇、螃蟹、泥鳅、小鱼、中华蝾螈等。这几年,水田都种上了树,田里时不时地打农药灭草,田沟、河道里的东西也被杀死了,蝾螈在高一点的山边水塘内应该还生活着,可螃蟹这种不能翻山的物种已经渐渐的脱离了我们的视线。

小时候螃蟹巨多,随便翻一个石头就有好几只小的,水又清,我经常在河沟里翻石头找螃蟹,一次,碰到了隔壁湾的伙伴也在翻螃蟹,听他们说有个好玩的方法,也就跟着一起。他们把抓来的螃蟹倒进一个干池子内,点燃塑胶带,用塑胶带融化的液体去滴螃蟹,听高温遇水发出的呲呲声,螃蟹被烫了,发出的动静越大,他们嘴咧的越宽,我也跟着笑笑。说实话,这真没什么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