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是,没有一个上进的空间,那矛盾就会越来越大了。比如朱元璋朱八八,一辈子把全国百姓的职业都固定了,天真的认为只要世世代代做这个职业,那他的江山就万年长。这样的朝代,不出乱子才怪。
在这方面,宋朝做得还算不错。除了一如既往地忽视工匠之外,似乎没啥缺点了?
但张正书却知道,就是因为重文而轻技术,中国才从领先到落后的。
现在,就是宋朝最后的机会了,也是中国最后一个领先世界的契机了。错过了,那中国就会开始沉沦。
当张正书把目光落在曾瑾菡和郑月娥身上的时候,张正书确定了,如果宋朝还有重生的机会,那么就落在这两位奇女子身上了,落在《京华报》上面了。
“走,到书房说去……”
张正书在工作的时候,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变得一丝不苟了起来。
踩着刚刚停雨后的积水,三人就这么进入了书房里。
书房里,是有家仆时常来擦拭的,不管是桌案还是椅子,都显得一尘不染。张正书示意郑月娥随便坐,他自己也没有按照宋朝的规矩,自己挑了个最惬意的坐榻,斜斜地靠在上面,看着曾瑾菡在熟练的泡茶,恍惚间有种想要一辈子都这么安逸的渴望。
郑月娥却固执地站着,从袖子里拿出了一张表格递给了张正书。
张正书有点惊讶,但还是接过来,稍稍坐直了身子看了起来。
“月娥姊姊,你不用站着的,坐啊?”曾瑾菡柔声地说道,虽然明知道郑家小娘子的心思,但曾瑾菡却没有多着恼,也着恼不起来。首先郑月娥十分“规矩”,爱意虽然明显却不逾矩,大概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了吧?第二呢,郑月娥的身世不比曾瑾菡,所以曾瑾菡向来是同情的。最后,大概就是郑月娥的勤奋了。
别人不知道,曾瑾菡却看在眼里。
郑月娥的努力,真的超乎所有人。要知道,她的底子很差,没有接受过多少真正的教育,甚至连四书五经都不曾熟读。可为了办好报纸,她总是要拿出不少时间来自学。一如当初她学阿拉伯数字和算术一样,郑月娥是靠着勤奋努力而学会借贷记账法的,顺带把算术水平都提升到了一个不错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