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瑾菡是聪明人,自然一点就通,可她没亲眼看到还是不太相信:“郎君,你说的那甚么千里眼,真的可以造出来?”
“能是能,不过要摸索……”
说是摸索,其实不吝于从头开始。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大概怎么制作玻璃,但凡事都知易行难。就算是水泥,那也是张正书好运,找到了一个之前有祖传石灰技术的工匠,才能这么快摸索出水泥的配方来。不然的话,也不知道要试验多少次才能拿得出成品。这还是中国有传统技术做基础的,要不然张正书也没办法这么快得到水泥。
至于玻璃,和水泥的境遇相差仿佛。
中国虽然没有玻璃,但有着玻璃的孪生兄弟——琉璃。琉璃和玻璃十分相似,只不过琉璃里面多了微量金属元素,所以颜色缤纷多彩。琉璃是佛家七宝之一,但宋朝这时候琉璃的制法已经传入民间了,完全不是汉唐时那样,由皇家掌控。
宋朝这时候的妇女,很多稍稍有点闲钱的,都能买得起琉璃首饰,甚至里巷妇女,都买得起,可见琉璃并不算是多昂贵的东西。簪钗、梳背、耳环、帔坠、巾环等饰品,都是常见的琉璃饰品。要不是琉璃饰品的唯一,估计琉璃已经烂大街了。没办法,物以稀为贵嘛!
不过,只要有琉璃的基础就好办了,接下来的事,就是怎么融化石英砂了。
这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石英砂的熔点超过一千七百摄氏度。现在最高的窑温,也只是在一千四百摄氏度而已,这还是张正书为了干馏煤炭,才提前达到的温度。不然,以宋朝制造瓷器的窑温,都是在一千二百摄氏度左右,怎么都不可能熔得掉石英砂。
在中国,没有多少现成露天可开采的石英岩,所以只能用沙子了。可温度就是一个拦路虎,别看一千四百摄氏度到一千七百摄氏度好像没多少距离,可懂行的人都知道,窑温的上升绝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的。
首先,烧制的窑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么长时间、高温度的烘烤?其次,怎么保证石英砂的融化可控制?最后,怎么制成想要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