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
张正书充满信心地说道,他也是看了不少武侠的,像什么金庸啊、古龙啊、梁羽生啊都看过,大致情节还记得。更何况,武侠有利于宣扬武力的重要性,这是张正书最看重的一点。既然宋朝朝廷宣扬,那张正书就宣扬武侠,起码不让汉人的血性被那些文人给阉割了。其实张正书很不明白,汉唐之时的人,绝非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而是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真正的文武全才。看看张良,看看萧何,看看李靖,看看李勣李勣都是出将入相,坐与朝堂可运筹帷幄,跨上战马可威震边疆的文武全才。
然而到了宋朝,好了,因为“吸取”唐亡的教训,防止武将坐大,不仅将领兵权分离了,还用文官掣肘武将,严苛地划分文武界限。然而张正书却知道,打仗这种事,武将比文官更要有“知识”,才能打得赢。不光能领兵,还要识天文,懂地理。没有这些知识的武将,一般都是打败仗的。而且没有战略眼光,不懂识别战机。可以说,大宋的悲剧在建国一开始,就埋下了的。特别是经过宋太宗赵光义的“改革”,更是直接阉割了武人的最后一点精气神。
所以,宋朝在对外战争时,赢了小仗,输了大仗。
为什么?因为宋朝的武将都没有大局观啊,往往人家抛出点小诱饵,就忍不住吃了。结果,最后陷入人家的埋伏,最后只能丢盔弃甲,输得一败涂地。要不是出了个狄青,说不定宋朝前期连西夏都打不过。可狄青还是逃不过被欧阳修、文彦博陷害的下场,最后郁郁而终。
可以想象,如果社会风气再这么下去,别说挽救宋朝了,可能二十九年后,还是免不了靖康耻。所以,武侠是张正书的杀手锏。毕竟武侠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刺客列传,还有唐代的吴越春秋里的赵处女、甘泽谣的红线、传奇里的昆仑奴
历朝历代,哪怕是宋朝这时候,也有一些侠客。韩非子说的,“侠以武犯禁”,其实就是说这些人。
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张正书此刻,不过是想借武侠,宣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道理。
但曾瑾菡没听过什么“武侠”啊,问道:“什么是武侠?”
“就是写侠客的故事。”张正书也不知道怎么说。
曾瑾菡有些惊奇:“是类似甘泽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