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用人不当。要想在乱世立足,最关键的是要招揽人才、笼络人心。但陈胜在内用“朱防”“胡武”等小人去残害战将,搞得人人心寒;在外用了大部分对自己并不忠诚的诸如张耳、陈馀、周市等投机分子,他们不但没有帮陈胜增强实力,反而到处立王,为他树立了大量对手。
第三,骄傲自满,薄情寡义。他不听在当时的文化界有着崇高声望的孔子的八世孙、并且还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冒着生命危险将儒家典籍保存下来的孔鲋的正确意见,还用轻蔑的语气说“不劳您费心了!”;将少时答应过“苟富贵,无相忘”的佣耕伙伴杀死;封杀死自己最早战友吴广的凶手为官。这些对朋友无情的做法让人不敢亲近,不尊重人才的态度也对他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害,导致很多能人都不想来投靠他,他手下的人也不亲附他。所以他招纳不到人才。
在群雄并起的当时,大部分人都承认陈胜为名义上的共主,其他王的设立都要得到陈胜名义上的承认才有合法性,不管这种承认是否勉强。陈胜称的是“王”或者说是作为盟主的楚“王”,并非是称位于王之上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这和元末明初时朱元璋“缓称王”的策略不可同日而语。废除诸侯国的秦朝建立并不久,当时很多人都有复国情结,并不排斥天下有多个诸侯王。此外,他称王也并未导致秦军特别针对他的主动进攻。因此,很多人认为是陈胜失败主因的“早称王”并非是陈胜失败的主要原因。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出反抗统治者大旗的领导人物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
他们死了,但他们给秦朝大地带来的起义火种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起了熊熊大火,并最终烧毁了秦帝国这座大厦。几乎所有在陈胜起义之后起义的秦末起义军都打着响应陈王的旗号。
后来陈胜原来的内侍吕臣带领他组织起来的苍头军进攻陈地,收复陈地后杀了庄贾,重又以陈地为楚都。可耻的叛徒得到了可耻的下场。
吕臣后来将陈胜葬在刘邦曾经流亡过的砀县(芒砀山),谥号为“隐王”。
秦军再次进攻陈县,吕臣军又被打败逃走了。
被陈胜派去打南阳,攻武关的宋留本来已经攻占了南阳,听到陈王死了,南阳又丢了。后来宋留投降了秦军,秦二世将他车裂(五马分尸)示众。
而自立为王的始作俑者赵国的武臣、张耳、陈馀再一次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他们外派的李良已经平定了常山,赵王又派他去夺取太原。李良在太原受阻,并收到了秦将伪造的秦二世的招降书信。李良并没有相信秦军,他率军返回邯郸,请求增援兵力。在途中遇赵王武臣的姐姐外出饮宴归来,他向武臣的姐姐行礼后,醉酒的赵王姐姐没有向他回礼,他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进而勃然大怒,因为已经得到秦朝的书信,认为已有退路,竟派人追上去杀掉了武臣的姐姐,并趁势率军袭击邯郸。邯郸守兵毫无察觉,李良最终杀掉了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张耳、陈馀在赵国根基深厚,耳目众多,他们及时获得了李良反水的消息,因此得以脱逃。
张耳、陈馀逃跑后收集散卒,又得到了数万人,随即回头去攻打李良。李良兵败而逃,归降了秦将章邯。
赵王死了,张耳、陈馀却并不敢称王,他们又找到了一个叫赵歇的原赵国之后立为赵王,驻居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