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跳楼自杀

凯特琳捕捉到对方的神情,立刻追问道:“怎么了?”她严肃的语气中带着种令人无法回避的压力,那巡警只好很不自在地搓了搓手,如实回答:“据家属说,他自杀是由于…由于警方的原因。”

凯特琳一愣:“什么意思?”

“家属说了,是警方人员上午对死者进行了讯问之后,死者才开始变得不正常的,所以他们的抵触情绪很大,刚才我们去了解情况的时候,那滋味可不好受了。”巡警一边说一边咧着嘴连连摇头,看来的确是受了些委屈。

“警方人员讯问?”凯特琳掉转目光看向了古顿。

古顿马上摇头:“肯定不是我们的人,我只是和医院方面打了个招呼,可今天发生那么多事情,我们根本就没顾得上这个科林。”

凯特琳心中一沉,瓦沙罗亚宾馆血案直属卡片专案组并案侦破,警方其他部门没有插手的道理,可如果不是自己手下的人马,那会是谁呢?

“马上和各个分局、派出所都联系一下,看他们有没有派人过来。”凯特琳向古顿吩咐道,然后他又看向那两个巡警:“你们分一个人出来,带我去见家属。”

由于事件重大,科林的儿子科蒙作为家属代表已经被请到了院方的接待室里,当他看到凯特琳等人进来时,目光立刻显出强烈的不满情绪。

“你好,我是皮城警局刑警队长,凯特琳。”凯特琳语气中饱含着歉意,歉意的原因是她觉得如果能早些到来的话,那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但科蒙显然误解了凯特琳的歉意,他哼了一声,目光中的不满甚至演化成了敌意。

凯特琳没有时间计较太多,她直入主题:“我有些问题需要向您了解一下—上午有警察见过你父亲吗?”

“有没有你们自己不知道?”科蒙硬梆梆地把话顶了回去。

凯特琳摸了摸鼻子,有些尴尬,她正在想该怎样改变一下措辞时,旁边的一个护士装扮的女子上前接过了话头:“的确来过一个警察,是我放他进病房的。”

凯特琳转头打量着女子,后者便自我介绍道:“我是这里的护士长。”

凯特琳“嗯”了一声,又问:“那他和病人说了些什么?”

女护士长摇摇头:“这个我就不知道了。”

凯特琳看向科蒙,这次还没等她再问,后者已嚷嚷起来:“你们警察一进屋就把其他人都赶走,谁知道你们在说什么?!”

“行了。”蔚伸手打了下对方的胳膊,压低声音说道:“赶紧说正事吧,大家都等着呢。”

古顿挤出些窘迫的笑容:“嗯…德莱文,根据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他翻出一页准备好的资料,又定了定神,语言终于变得连贯起来:“他出生于皮城零七年一月三十日,o型血,父亲德莱淼因经济纠纷,于皮城十五年一月三十日身负炸药劫持人质,被警方击毙;同年六月,他的母亲也病逝于省城人民医院。德莱文随后被送入本市孤儿院生活,因为他并不知道父亲的死讯,所以始终不愿接受自己的孤儿身份,这使得他在孤儿院里受到其他孩童的排挤,生活并不愉快。皮城十七年一月三十日,十岁的德莱文在一次外出游玩中走失,从此不知所踪。”

“都是一月三十日?”凯特琳立刻有所反应,“连他的生日也是?”

“是的。”古顿放下资料扶了扶眼镜,“这其实正好解释了某些事情。”

“嗯,你继续说。”

“现在基本已可以断定,这个德莱文正是我们要寻找的nesis,他出生于皮城零七年,现年二十岁,在他八岁生日的当天,他的父亲被警方击毙,而对于这件事情,德莱文却并不知晓,两年后,皮城十七年的同日,德莱文失踪。

下面则是我的分析:德莱文盗取一三零案件的档案,目的就是为了追查自己父亲的下落,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被警方击毙,但他记得在一月三十日那天发生过某些特殊的事情,这天是他的生日,所以他对这个日期印象深刻。“

说完这一大段话之后,古顿看着周围的同事,他们都在颔首思考,暂时没人说话,不过从表情上看来,大家对于他的分析不会有什么异议。

首先打破沉默的仍然是凯特琳:“如果这样的话,那德莱文现在已经知道了生父的死讯,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蔚立刻把话接了过去:“他会伤心和失落,同时他要继续追寻父亲死亡的细节和起因以及凶手,他会复仇,这是肯定的。”

众人心中同时凛了一下。

谁都明白“复仇”二字的意思:从一个儿子的角度来看,德莱淼无疑死得非常的委屈,那个恶意欠款的萨姆才是真正的作恶者,而这个儿子又是以惩罚罪恶为己任的铁腕杀手nesis,他实在没有任何理由会放过萨姆。

同样处于危险境地的还有当年警方的参战人员,这些参战者都把自己的名字清清楚楚签在了档案的尾页,而其中首当其冲的无疑便是现场的指挥者以及最终实行击毙行为的特警狙击手。

“找到他们,所有记录在档案上的人。”凯特琳的指令为这场会议画上了休止符,她的语气坚决,展示出不可动摇的决心,“—尤其是这个萨姆,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挖出来!”

-----

九月二十八日,十六时二十七分。

皮城人民医院。

住院部的楼后是一片绿化带,因为绿化带的对面就是院方的停尸房,所以这里通常人迹罕至,可算整个医院内最为幽静的地方,不过今天的气氛却有些不同。

绿化带内聚集了不少人,他们对着住院部的大楼围成了一个半圈,专注着圈内的某些动态,三三两两的闲人仍从医院的各个角落赶来,加入看客们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