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顾明月回亲他两下,“你说得很对,你是天下最好的夫君。”
穆蕴又笑着亲她。
于嬷嬷笑笑,眼神示意下人们都出去。刚才听到相爷说出的那一番话,她心内很是震动,突然明白为何当年最受先帝宠爱的刘贵妃被其他娘娘陷害却一点宠爱都没失。
原来男人根本不糊涂,相反在很多事情上都比女人看得更清楚,处事也更果决,关键就看他是不是用心了。
一个男人能因为些影响女人声誉的事就弃如敝屣,那也只能证明这个女人在他眼里和玩意儿没差。
而像相爷这般的,能够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为夫人想到一切,恐怕他对夫人的情又高出宠爱远矣。
于嬷嬷很欣慰,老了还能看到这样一对夫妻,让她觉得这个人世间挺好的,只是自家这个年纪小小的夫人,有时候处事还是欠缺些考虑。
像今天这事,相爷不说,她也会提醒的,只希望夫人再长大些年龄能够更成熟一些。
不过转念一想,夫人有相爷这般呵护,那也是必然的。
顾明月最终听从了穆蕴的建议,只准备好礼物到初十那天让写意和照云一起送到柳树胡同三叔家。
顾秀萍接到礼物时有些失望,孔三娘却想得明白,当日得知丈夫亲自去相府送请柬了,就说他这事做的欠妥。
“小萍是去做妾,黄素是朝廷官员,他的正妻又是吴家的女儿,你让翩翩过来,以后别家正牌夫人要怎么看她?还有黄素之妻,恐怕也得在暗里记恨翩翩,觉得翩翩给小萍撑了腰,说不定日后在黄府还会给小萍使绊子。”
“那怎么办”,顾森很着急,“这请柬我都送出去了。”
孔三娘也知道不能再去把请柬要回来,想了想道:“我去跟二嫂说一声,让她去相府一趟,嘱咐翩翩到时别过来了。”
却没想到这日翩翩还让人送来礼物,孔三娘觉得这面子给的足够了,见小萍失望的样子,也劝她许多。
顾秀萍只是觉得自家堂姐或许看不起她做妾,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因为顾秀雨同样没来,前些天她要嫁黄素做妾的消息确定下来时,顾秀雨还跑来将她讽刺了一通。
因着顾秀雨说的那些话,她连续三四天心里都不好受,更巧的是,初九各大戏院都上了一出糟糠妻的戏,她无事去看了,心中更说不上是什么感觉。
今天翩翩姐又没来,顾秀萍甚至都有些怀疑自己坚持嫁给黄素是不是真的错了?
黄素知道顾家给顾秀萍设了宴席,这天下午却是来了一趟。
一见到他,顾秀萍之前那些怀疑失望都消失得干干净净,她心里多盼望嫁给他啊,怎么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摇起来。
戏上演的是别人的生活,她不是总想博得老爷宠爱而给正妻上眼药的小妾,黄素不是那种糊涂的男人,吴丝语也不是戏中为丈夫付出一切的糟糠妻。
…
随着一阵啰响,戏散了,三三两两出来的妇人姑娘们皆是眼眶通红,更有激动地边走边骂:“那冯生忘恩负义不得好死,一夜夫妻百日恩,他怎么能对和他患难与共的妻子那么狠心,真是狼心狗肺。”
有些来戏院消磨时间的富贵子弟,此时也都因有这么一个同胞而大感惭愧。
“妾娶就娶了,正妻的颜面还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冯生太傻缺,就因为妾室装模作样的一番哭诉便不给妻子留脸面,啧啧,难怪没什么大成就。”有个风流公子模样的人边走边跟同伴感叹。
拉着穆蕴一起来看戏的顾明月听到这话,忍不住摇头,这就是男人的反思,根本没有想过从根本上杜绝,给妻子平等的地位。
这时前面又有人道:“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个戏很熟悉?好像是白锦记反过来演的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话一出,众人不约而同都讨论起这个来。
“可不是,我看时就想到白锦记了。”
“听说白锦记是那孔班主照着他生活中真实的事记载的,他可不止跟一个人说过他家中的恶妻比白锦记中的更恶,好多白锦记中演到的事都是他妻子做过的呢。”
“瞒着他偷偷吃糠也是了?”
“是啊,孔班主还笑他那娘子胃口大呢,现在想想,真是狼心狗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只觉得糠是牲口吃的,白锦记中那恶婆娘还偷吃,得有多能吃啊,现在才知道,那东西吃多了会吐血。好好儿,谁愿意吃那个。可怜牛氏把好东西放着给四体不勤的冯生吃,反而还遭他嘲笑。”说话的人是个年轻贵妇人,到后来声音都有些哽咽,“以后我才不要像牛氏那么傻,默默为丈夫付出那么多却什么都不说。我做一点就要让他知道一点,免得他在背后还笑我傻。”
妇人的话落,又引起许多同为人妇的女人们的赞同。
好几个男人听到,都忍不住抽了抽嘴角,不行,回去后得向哥们儿推荐一下这本戏,提前看看也免得以后家里妻子天天唠叨时不明所以。
更有两个有娶妾打算的,想到家中妻子尽心的照料,决定缓缓再说。
只是这其中并不包括黄素,第一他没来看糟糠妻这出戏;第二他想按照自己的心意走一回,娶个合心的人。
若然那儿有母亲押着,他是不得不娶的,但他又不想以后夹在两个勾心斗角的女人中间,便坚持要娶顾秀萍这个合心的。
虽然他和顾秀萍熟悉的时间并不长,但黄素确定,自己很喜欢她那种不争不闹的安静性子。
二月十二这天,白锦记上演的第三天,黄素一下子娶到家两房妾室,顿时引起满京城侧目。
------题外话------
出了点问题,章节发布有点晚,不好意思。
穆蕴看着案头堆的报灾折子有些头疼,全都交给下面的文书去挑拣,吩咐只将受灾区域比较大的送上来,那些小的全部打回去。
他想了想,又写一个下发全国的告谕,各县乡有贫困或者受到某种天灾比较少的人家,皆由本县救济。
至于救济所需银子,自然是由户部出,一户一两,超过十五户就不由本县呈报。
这样一来,既省事又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贪污还能照顾到特别贫困的人家。
小额银子那些官还不会放在眼里,就算有这个规定,穆蕴相信没有哪个官会为了十五两每月都呈报灾折子。
如果真有那种蠢官,那他只能狠狠地杀鸡儆猴一次了。
且这一年多来,庚辰组编外人员扩展不少,有这个融监视暗杀情报为一体的系统在,穆蕴对全国的情况都有一个相对真实的了解。
所以他不担心地方官以赈灾名义而行贪污,但想到以后他卸任,下瞒上的情况恐怕会渐渐严重起来。
但这可不行,他会用十年让大庸最大程度的富起来安起来,日后带着翩翩出去游玩才能看到好风景,因此穆蕴不希望努力造起的这富和安被以后的贪官污吏给一夕毁掉。
放下手中的茶杯,穆蕴再次提起笔,就仿照庚辰组的模式组建一个受议事会官员领导的监察部门好了。
至于说百年之后这个组织的存在可能会给大庸带来什么影响,便都不是他关心的了。
这第一批人员,穆蕴决定先从庚辰组内挑选,其实在他任宰相这段时间,发挥更大作用的还是庚辰组。
中午,穆蕴准时下班,将还未来得及处理的两件大事劄子带回家处理。出来议事处没多久,他就见街上有许多人在围着一面墙壁大声朗读。
他停下脚步听了片刻,暗想文采不错,还是有关弃妇的,翩翩准备做那个戏也是弃妇,还真是巧。
穆蕴想了想,让后面的侍卫去问问作诗者,不过根据这诗的文采判断,倒是很像翩翩她堂哥顾炼所作。
如果此诗出自顾炼之手,那倒也没什么巧的了,此时贴在大街上,莫不是翩翩的主意?
穆蕴骑上马,边走边想,片刻后,侍卫跑回来答复道:“回爷的话,那墙边有渊冰斋的读诗人,他说这诗是相府送去的,小人看了,那上面属的是户部顾大人的名讳。”
穆蕴已经有所猜测,因此并不惊讶,摆手让人退后,便快马回家。
此时顾明月已经准备好午饭,正听下人们说那首弃妇行在帝京大街小巷造成的轰动。
写意说道:“原来不是婢子们太过多愁善感,听说好些人都听得哭了。”
照云接着道:“应该说是我家炼大爷文采好,不知道这本戏做完后唱出来,会惹得多少人落泪呢。”
“有多少人落泪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必要骂死那个抛弃为他操持家务陪他度过贫寒糟糠妻的渣男了。”顾明月不怎么在意地说道。
她们这几个跟前伺候的丫鬟都听到了那天主子们所讨论的戏,知道大概走向,此时曲水就气愤道:“夫人,这世上真存在那样恶心的男人吗?老天怎么不收了他!”
顾明月忍不住好笑摇头,“世上之人千千万,什么样恶心的人找不到?不过,最多的还是不好不坏之人。这种人渣,老天不收,咱们帮着收拾收拾也并无不可。”
照影是几个丫鬟中看事情最为通透,流觞是最聪明的,顾明月的话才刚落下,她们就异口同声道:“小姐夫人,您见过那人渣?”
顾明月疑道:“你们看不出来戏文影射的是谁?”本来写这出戏就是让那人渣不好过,且她利用吃糠一节已经暗示得够清楚了,大家还看不出来的话她是不是和炼大哥说一声,直接暗示的更明显些,给戏中的渣男添一个戏班班主的身份?
流觞闻言,迟疑说道:“夫人想要影射的,是不是花容戏班的班主?奴婢听过他写的那本白锦记,感觉挺像的。”
顾明月笑道:“还是流觞聪明,就是那人。”
“可是夫人,白锦记里面那个正妻,很可恶的”,写意说道,“她丈夫对她很容忍,但她却一点都不知道珍惜,还总是使用恶毒手段。”
顾明月摇摇手指,“你不觉得很巧吗?为什么每次那正妻磋磨妾室时候都能被她丈夫发现?一个正妻要对付小妾怎么样不行用得着自己动手?如果这仅仅是人编出来的一本戏,那还能理解,可我却听说,这戏中所演的事,全都是做戏之人也就是那什么孔班主,亲眼见到的。这些只是后宅手段罢了,其中曲折还用深想吗?”
况且为防是她感觉错了冤枉好人,她还让戊三去孔班主的老家去实地查访了一下,消息前天晚上就送来了。
根据当地查问,这个孔班主的身世更清楚地浮现出来,他家是德州真县三代的读书人家,然而只有他爷爷当初考到举人,凭这个功名在衙门谋了个书办的缺,到孔班主的父亲和他本人,都是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却一事无成。
孔班主的父亲四十岁的时候,还在县学中蹉跎,而孔班主却连童生试最后一关都过不了。
不过这家人深刻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砸锅卖铁缺米断粮也要供这父子俩无忧无虑地读书。
等孔班主的爷爷过世后,他家每月能从衙门领的八钱补贴银子也断了,这个家却还供应着两个读书人。
孔班主的母亲承担不了家庭重担,就想给儿子娶一个家境殷实又能干的媳妇,但是真县的人家谁不知孔家到底是个什么情况,谁还舍得让女儿去他家当老妈子?
后来孔班主他娘就把目光瞄到真县下面的乡镇,倒霉的孔班主前妻就被挑中了。
孔班主的前妻姓牛,殷实农家女儿,还是家中大姐,她从小就帮着母亲带弟弟妹妹,刷锅洗碗的事也不落下,是个很会过日子的女人。
牛大姐不白,身材也不纤细,更不懂什么诗文词,孔班主从心里看不起她不想娶她,但耐不住母亲的劝告和家中连饭都吃不上的窘境,他最终点头同意。
牛大姐嫁到孔家之后,孔家的生活渐渐好起来,而她看出丈夫不是科考那个料,偶尔便劝他不要再考。
对于这种泼冷水式的劝告,孔班主很不喜欢,据说为此事他们还有过争执,后来都是孔班主说不过败走。
牛大姐从一开始就劝丈夫去做戏,还用土话鼓励他做戏能做好照样出名,以后说不定比科举当官还风光。
他们成亲三年后,孔班主才听从牛大姐的劝,试着做了出河边荷花女的戏,送到戏班后,没想到却引得班主连声说好,戏演出后,反响也是空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