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庆十年的六月,地处西南的荆国迎来了多雨的夏季,雨季的到来并未影响到国王洪熙的生活。
荆国自高王洪献开国以来,已有近两百年传承,一直提倡勤俭治国,同时受制于国小民寡,内廷陈设一直很简朴。洪熙登基后,嫌居处临光殿简陋,不能作为藏娇作乐之金屋,在临光殿的前面,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待三阁建成,洪熙自居临春阁,将搜刮的美女佳人分置于结绮、望仙两阁。
洪熙喜爱诗文,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以官拜司宪府大司宪的陈暄、官拜义禁府府事的孔范二人为首。洪熙还将十几个才色兼备、通翰墨会诗歌的宫女任命为“女学士”,夜夜笙歌,纸醉金迷。才有余而色不及的,命为“女校书”,供笔墨之职。
洪熙每日与文学大臣、嫔妃举行宴会,饮酒赋诗,征歌逐色,君臣酣歌,连夕达旦,并以此为常,所有军国政事,皆置不问。荆国人口不到二十万,财力物力匮乏,为了满足洪熙的穷奢极欲,赋税徭役繁重,民间怨声载道。
这一日,洪熙正与陈暄、孔范等一班文学大臣在临春阁举行诗会,精通文墨的宦官蔡雄、李善度也一同参加。
诗会进行到一半,一个太监跌跌撞撞的跑了进来,连呼道:“王上,王上不好了。”
洪熙被打扰了雅兴,皱眉喝道:“大呼小叫,成何体统。”正准备让卫兵将这个不识大体的太监拉下去痛打,太监接下来的话让洪熙从座椅上摔了下来。
“王上,宜国公反了!正带着大军从昌平杀来。”
洪熙的父亲子嗣众多,洪熙兄弟十二人,造反的宜国公洪坚是洪熙五弟,在荆国西北的昌平府任判尹。
报信的太监哆哆嗦嗦的告诉洪熙,宜国公勾结昌平卫节制使李英,又招募了众多民户,正沿着官道浩浩荡荡杀向宣化城。
洪熙面色惨白望向陈暄、孔范:“二位,如何是好?”
陈暄、孔范都是舞文弄墨之人,一时间吓得六神无主,倒是担任兵曹判书的官宦蔡雄显得几分镇定:“王上,昌平卫离宣化有些距离,微臣以为可先调集都护司两卫,会同水原卫前往迎击洪坚,并调集尚川卫前往水原府增援。”
“王上,微臣有点疑虑,都护左卫中有两百轮值的昌平军,如今昌平卫叛乱,调他们去恐怕不妥?再说若都护司兵马全部出战,宣化府的防卫力量将过于薄弱。”承政院主官都承旨车俭低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