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研究院的家业大,我们南科大这个穷光蛋,也只好厚着脸皮来揩点油水!我回香港以后一定请虞生吃饭,向他诚恳道歉!”赵伟明也风趣地说道。
“你这个校长的屁-股倒是坐得挺正的,还真是一副嫁了老公就忘了娘的嘴脸,专对自己的娘家下手啊!”李轩哈哈笑了笑。
他对南科大的行政管理方面不愿插手,但在学术方面的扶持却是不遗余力。因为这方面并不需要避讳太多,国家巴不得东方集团把自己全部的人才家底,都拿出来塞到南科大里面来。
其实像ibm等公司在涉及自身业务方面的人才积累,远比斯坦福、哈佛等名校还要深厚。而东方研究院成立的时日尚短,虽然李轩在引进人才方面从来都舍得下血本,但比起那些百年老店还有一些差距。不过就算是这样,让东方集团出手来帮一帮南科大,还是绰绰有余的。
实际上无论是南科大的海外招聘,还是国内招聘,都与东方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科大或者国家教委都没能力搞清楚,国外有哪些学术人才适合中国,并愿意到中国来。
但东方集团下属的东方商事公司,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投入巨资,开始建设详实的全球人才库系统。南科大这次从海外挖来的二十几个副教授,都是赵伟明根据东方商事提供的资料,一一去上门拜访游说的。
而在无法大规模从国外引进高素质教师的情况下,赵伟明只能把目光放回到国内。但就八十年代中国的科研学术水平,的确和世界先进水平有着不小的差距。
许多大学连订购外文期刊的经费都没有,老师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一篇自认为不错的论文,结果向国外期刊投稿后,很可能被对方退稿说,你的研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问世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只能关起门来自嗨,于是有一种说法叫做填补国内空白。所谓填补国内空白,就是把国外早已经由的技术,再去复制还原一遍。国内的大部分学者,现在还正处在这种学习和模仿的阶段,又谈何竞争与创新!
像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这些基础课程,国内外的差距其实并不大。但在像微电子学等专业的学科,赵伟明确实有些看不上国内的土包子。比如早在一两年前,东方研究院的芯片研发就已经采用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
像香港中大的相关本科专业,也都已经加入了《集成电路cad》这门新课程。但国内从事半导体专业的大部分老师,都还根本没接触过cad软件,又如何让他们去教授自己的学生。
但东方研究院和国家教委合作,已经开展了四年多的“东方红”学术交流计划,却让赵伟明找到了合格教师的来源。在东方研究院充裕的资金支持下,现在国内加入“东方红”计划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已经达到了20家。
它们每年都会向东方研究院位于香港、英国剑桥、美国硅谷的研发中心,派出100多名交流学者。而这批被派往东方研究院访学的中青年学者,大都是各个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培养的学术骨干。
他们的能力绝对没有问题,与国外同行的最大差距在于没见过世面,跟不上学术发展的前沿。而在东方研究院访学的这几年,恰好给了他们追赶的机会。比如之前来自清华大学的黎健老师,只在香港研发中心待了两年时间,就已经独立研发出了ic电话卡,极大拓展了存储类芯片的应用范围。
实际上除了东方研究院赞助的“东方红”学术交流计划之外,中国在整个八十年代,都一直源源不断的在向国外大量派遣留学生和访问学者。以期他们学成回国后,能够改变国内技术落后的现状。只可惜这些人中,最后选择回国的比例让人略感失望。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国外和国内的待遇差距实在太悬殊了。留在美国工作一天的收入抵得上回国一个月的收入,于是许多人感到了迷茫了。而如果仅仅用背叛一词,来生硬的否定这些留在国外发展的人,其实并不合适。
他们不爱国吗?绝对不是,哪次中国领导人访美,不都是这些大陆来的华人最热情的在道路两边迎接!只不过当满腔的热血冷却之后,对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最终选择留在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