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能够最后决定这场战争之胜负的因素,对于大明朝这边来说,主要就是财政问题了。
如今西北官军装备的军械武器,比流贼和木速蛮先进得多了,而战略上也是步步为营、稳中求进,只求把兰州的贼军赶过黄河即可,并没有什么犯错的余地。
只要京师武备院提供的枪炮弹药和户部仓场提供的粮草物资,能够源源不断供应得上,那么取得最后的胜利,就不过是个时间的问题罢了。
放下了西北的事情之后,崇祯四年三月的光阴,也就在崇祯皇帝的种种悲欣交集之中,很快成为了过去。
崇祯四年春闱如同以往的一样,考试三场,每场三天,参加考试的举人和国子监生们,在每场考试期间,都是吃住在考场中自己的考棚里面。
在这前后历时九天的春闱大考期间,崇祯皇帝曾经想过趁着考试的时机,亲自去到内城的贡院里面看一看,亲眼见识一番这个时代的会试,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不过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就被再次支持春闱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徐光启谏止了。
那个被崇祯皇帝派去贡院传谕的司礼监随堂太监王坤,回来向崇祯皇帝禀报说:
“皇爷!徐老大人声言,皇爷御驾亲至,兴师动众,动静太大,波及必广,对贡院之内参加会试之举子,恐有冲撞影响,因此坚持以为不可!
“不过,奴婢以为,若皇爷真想去贡院一观,莫若只少带侍从微服私访!”
这个王坤,也是经王承恩推荐而提拔起来的太监,此人口齿伶俐,兼且人也机灵,如今在司礼监充任随堂太监,常常奉旨到朝廷各个部院衙门传达皇帝的口谕。
原本崇祯皇帝对这个头脑灵活的司礼监随堂太监印象还不错,不过经此一事,观感大为改变。
最终,崇祯皇帝不仅没有微服私访礼部贡院,而且对于这个王坤,也立刻打消了进一步重用他的念头。
至于宫中的这些太监,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对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只要求绝对的忠诚可靠这一条,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有没有才华并不要紧,不懂得察言观色迎合上意也不要紧,甚至是贪点儿小财都不要紧。
而最要紧的是,就是忠于皇帝的根本利益。
如果你不知道皇帝的根本利益在哪里,那么最最要紧的就是学会遵守皇帝的规矩。
而这其中最要不得的一点,就是自以为是、投上所好的小聪明了。
如今的河湟之地,经过了去年春夏之际林丹汗的扫荡之后,留给大西王张献忠的抢劫对象,已经不多了。
西宁城方圆百里之内,特别是海东地区即青海湖以东地区,已经没有什么边地小城,或者蒙古部落、羌人部落,甚至是蕃人部落,可以让后来的流贼们抢劫了。
自从崇祯二年以来,曾经人口相对较多的海东地区,先后经历了木速蛮之乱,经历了木速蛮之乱后的回汉大战,尔后又经历了林丹汗统领的察哈尔余部的劫掠。
如今这片土地之上,早已是四野空旷,原来星星点点的那些小城和村寨,早已人去地空,干干净净了。
张献忠的大西营各部,今后要想从青海地区的游牧部落手中抢到足够维持生存的物资,恐怕就只能到距离西宁城更加偏远的地方去了。
与此同时,可供他们抢掠的部落,不仅在数量上面少了很多,而且剩下来的那些部落,也不是说抢就能抢的部落了。
因为那些至今还敢于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游牧的部落,可不是谁想捏就能捏的软柿子。
他们要么已经臣服了林丹汗,受到了驻牧察罕诺的林丹汗的庇护,要么就是自身拥有相当的实力,并不惧怕林丹汗或者其他外来的势力。
这样的部落,可不是哪个人说抢就能抢,或者说抢就敢抢的部落啊!
比如那个为了避开林丹汗,而率部迁徙到了阿尼玛卿山下莽剌川以南游牧的青海土默特蒙古中的最大一支,即火落赤台吉所部,就依然拥有不俗的实力。
林丹汗来到青海察罕诺驻牧,已经过去一年多了,除了收服了西海土默特蒙古各部之外,也只是劫掠了海东地区,勒索了一把河州的马进忠。
至于闻风而走、远远避开的火落赤所部,即便桀骜如林丹汗也没敢穷追不舍地前去征服。
再比如,那些游牧在唐古拉山以北、青海湖之南,直到川西北若尔盖草原这么一片广袤地区上的唐兀惕人,西康、卫藏、白利和德格四大部,也拥有不俗的实力。
就连一向狂妄自大的林丹汗,都不敢轻易前去招惹他们,就别说初来乍到、而且之前实力还受损不小的张献忠了。
这些在西康和卫藏高原上过着农耕或者游牧生活的唐兀惕人部落,也即史书上所谓的唐古特人四大部,与蒙古人渊源颇深,但却并不是蒙古人种。
当然,他们也并不全都是蕃人,而是蕃人、羌人,以及当年西夏亡国之后逃散隐逸的党项人,甚至还包含了一部分蒙古人,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松散群落。
唐古特人在明末的时候,他们的人口并不太多,四大部加在一起,总数也只有十余万人。
不过,这个族群尽管生存的环境有点恶劣,人口的繁衍和增长比较缓慢,但是他们的成年男子,却都十分的骁勇善战。
不管是以农耕定居为主的白利土司部落和德格土司部落,还是仍旧以游牧为主的西康及卫藏地区更加松散落后的唐古特人部落,走的都是当年蒙古人全民皆兵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