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七六章 一切如愿

每天都是模式化的生活,任何人这么做久了,也会变得僵化。

总之,自从乘着马车出了紫禁城,尤其是出了京师朝阳门之后,崇祯皇帝很是松了一口气,顿时就感觉身边的空气不再那么沉闷,不再那么压抑了。

拉开里面的窗帘,推开马车轿厢内封闭的玻璃窗,一阵冷风吹来,让崇祯皇帝混沌懒散的头脑顿时清醒抖擞了许多。

当初下旨修路,一方面固然有嘉定伯府的情面在里面,因为他们的私产水泥窑越建越多,私产的民用水泥产量也是越来越大,民间又没有真正形成利用水泥修桥铺路乃至修造房舍的习惯,若是没有朝廷官方的采购,那么利润就要下降不少。

但是另一方面,自然也有崇祯皇帝自己的一点私心。

那就是把路修好之后,将来有一天自己可以前往天津。

而且在天津与京师之间使用大量的水泥砂石修桥铺路,效果一旦彰显出来,这个事情就能够在大明朝渐渐推广开来。

至少接下来,一方面可以让京畿之地的水泥混凝土产业继续发展壮大下去,另一方面,可以将京畿之地的道路条件大大地进行改善。

如今京师与天津之间的水泥马路,早已建成通车,而同样参与出资的户部与顺天府的税关也开始所获不菲,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

因此,不管是户部还是直隶总督府,如今都在嘉定伯周奎的请托游说之下,不断批准新的贷款合作铺路项目。

从京师往东北,去往白冶城的水泥官道已经铺设完成,西去居庸关的水泥驿道也即将完成,而其他的几条,在开春解冻之后就要全面动工。

比如,从京西官道上的昌平城往北,延伸到古北口的水泥混凝土官道,三月中旬就要开工。

而从白冶城继续往东,进一步延伸到山海关方向的水泥大马路,眼下也正在选择道路和勘探筹备之中。

等到白冶城通往山海关,以及山海关通往宁远城的旧有官道,全都使用水泥混凝土铺就拓宽之后,就是他御驾亲征一举荡平建虏之时!

所有这一切,都曾经是崇祯皇帝在宫中热切期盼的事情,而眼下正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每回从锦衣卫和东厂的各种书面报告上,看到这些由锦衣卫和东厂底层情报人员汇总报告上来的所谓“奇闻异事”,崇祯皇帝都感到由衷的高兴。

他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够从紫禁城中出来亲自看上一看,看一看京畿之地上发生的一个个新变化。

如今,这一切如他所愿。

内阁首辅李国镨这话还没有说完,崇祯皇帝当即挥手打断他,对他说道:

“李爱卿且慢谏言,早前武备院孙爱卿也曾奏报,白冶城枪炮三厂仿造之泰西来福枪也已初战告捷,只等神机营试用过后即定型量产!

“前不久,朕也遣人问过刘文炳与朱国彦二人,已责成神机营将试用之结果,反馈武备院!

“此次朕往天津去,看了天津大沽口船厂所造之战舰,返程途中将顺道前往白冶城,亲去白冶城一观武备院枪炮三厂之新式线膛枪!若其趁手可用,即日定型量产,尽快装备军中!”

说完了这话,崇祯皇帝在殿中人的惊讶之中,转过话头,看着内阁首辅李国镨说道:

“李爱卿刚刚要说什么,现在可以说了!”

已经当了三年多内阁首辅的李国镨,早已摸准了皇帝的性子,如今皇帝把话说到了这个程度,那就说明,皇帝离京去天津以及白冶城的事情,其心中已经有了定论。

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再说反对的话,再去谏言制止,岂不是自讨没趣!

是以现在皇帝主动让他说话,原本想说的话,一时间竟没法再说。

不过既然皇帝问了话,作为臣子的他也不能不答,片刻之后,内阁首辅李国镨躬身说道:

“陛下既然心意已定!臣自无反对之意!然而天津虽然近便,却也在京师之外!陛下还是多带护卫人马,以保万全为上!

“且朝廷四年之春闱举行在即,臣思天下大事无过于此,陛下实不宜久离京师!春闱开考之前,陛下理当返回!臣所谓三思,即如此也!”

听了这话,崇祯皇帝脸色重新转暖,对着众人说道:“春闱之事,毕竟还有一月之久,朕去天津船厂及至白冶城,往返不过两旬,春闱举行之前,定能返回京师!”

崇祯皇帝对于春闱当然重视,不过他与李国镨这样的朝中大臣们,还是不一样,他从来也没有将春闱当作天下头等大事。

“李爱卿既然顾虑今年之春闱,那就由李爱卿与徐爱卿一同留在京师,筹备春闱一应事务!

“宁城伯与南爱卿,则带军机处与兵工二部以及近卫军都督府有关人等,与朕一同前往天津!

“军机处尽快传谕工部与武备院,朕往天津期间,白冶城第三枪炮厂做好样枪试射之准备!”

说完了春闱的事务之后,崇祯皇帝见内阁首辅李国镨并未出言反对自己离京,当下快刀斩乱麻地把这些事情敲定了下来。

说完这些话,崇祯皇帝再去看孙承宗、徐光启与南居益的时候,这几个人就只剩下躬身领旨的份儿了。

自从英国公张惟贤去世之后,如今崇祯皇帝身边得用的这几个大臣,没有谁敢当众质疑或者批评皇帝的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