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页

她曾见过两款古代的芯片「鼻祖」,感觉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

最大的难度是实现0到1的突破,而这个0到1的难度,在于创意想法而非技术。

就那种拿晶体管,再用电阻器和电容器放到块儿硅板上做出来的「芯片鼻祖」,估计只要懂半导体的人都可以做出来。

甚至初代的光刻机,也没有什么大技术含量,只是一开始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而已。

拿来搞唱片磁带的东西去搞半导体,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意。但它也仅限于一个创意,并不是技术上的伟大。

现在的问题是她要怎么去把这个「创意」告诉别人?

“或许可以试一下光刻技术?”一直站在旁边没有说话的周辉房,突然开了口。

“什……什么?”这位老同志一开口,于何还没有什么反应,却直接把南曼弄懵了。

难不成这位老同志也有什么了不得的来历?

如果没有记错,系统给她的历史提示中,关于光刻技术与半导体的结合,米国应该要在今年下半年才会公布。

而且仅仅是公布一个结果,关于这里面的技术理论,说得非常少。

“两年前我和毛熊的专家交流,听他们的专家曾经提起过,米国的有一个曝光刻蚀技术,好像是用来做相机的,还用到一种叫做光刻胶的东西,当时好像有人提出过这种技术或许很值得研究,可到底要怎么研究,他们没说……”

周辉房说到底也不是搞半导体研究的。

所以能记住这一点,那还是因为他平时对毛熊专家的话都比较上心。

“这会不会就是研究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

“……”如果不是考虑到场合问题,南曼都要忍不住给这位老周同志鼓掌喝彩了,这绝对是「天降紫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