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他认罪认得很是蹊跷,也曾向师父问询。

但师父却说:“王国师父子是何等的精明,倘若此案与他们无关,他们为何要认罪?外戚党的势力盘根错节,朝中以及地方都有他们的人,要取走路线图和分布图简直易如反掌,要瞒天过海运回赈灾金也并非难事。”

就这样,一切尘埃落定。

然而,此案还未彻底平息,朝中波澜再起——原本是皇后不二人选的王清婉,因弟弟是赈灾金被劫案的主谋而受到牵连,降为柔妃。

“圣德五年,岁在辛亥,五月二十日,皇帝诏曰:兹有王氏之女清婉,明敏贤良,誉重椒闱,德光兰掖。朕昔在东宫,尝闻雅名,令其侍从左右,弗离朝夕。赏其贵而不恃,谦而益光,亦知其少而婉顺,长而贤明。特立为柔妃,择日册命,钦此。”

先前的圣旨作废,由礼部重新起草,复交由我审批。我再三通读,觉得没什么问题,便将圣旨交给小喜子,道:“就这样吧。让钦天监择良辰吉日上报礼部,准备侧妃大典。”

“奴才明白。”小喜子接过圣旨,并没有直接离开,迟疑一瞬,道:“扶大人,皇上近来心情不大好,每天都说没有胃口,不肯用膳。下朝之后便把自己关在御书房,直到深更半夜才回玉芙殿就寝。奴才担心长此以往将有伤龙体,您的话皇上一向听得进,您若是见到皇上,定要好好劝劝他才是。”

提笔的手蓦然一抖,墨汁滴落在奏折上,缓缓氲开。

“在我心里,不是随便谁都配得上皇后之位,有资格与我并肩执手的,只能是我所爱的女人。”

身为帝王,自然不能让爱与不爱左右自己的决定。但裴少卿的性子我再了解不过,他不愿做的事没人有可以强逼。因为不爱,他终究没让王清婉坐上皇后的位置。

只不过,即便那个位置不属于王清婉,也绝不会属于我。

心下滋味万千,有无奈,有酸涩,亦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愧疚。

自那日以后,他便再也没有与我单独说过话,交流仅限于上朝的那几个时辰。他每天都无比幽怨地盯着我看,看得我心里直发毛。几次三番想要跟他说些什么,却终究开不了口。

他要的我不能给他,多说也无益,不过是徒增伤感罢了。

我扶额道:“这么大的人怎么就不能接受现实?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搞什么绝食抗议?幼不幼稚?”

小喜子苦巴巴道:“扶大人别这么说,皇上心里难过着呢。”

我无力地挥了挥手,道:“好了,大人我知道了。若得机会,我会劝皇上的,你回去吧。”

小喜子走后,我一人独坐在书房中。奏章上的字我一个也看不进去,眼前反复浮现出那道侧妃圣旨上的词句。不知为何,心里竟是空落落的,隐约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嫣儿,又在想什么?”

听得有人唤我,我这才回过神。抬头望见师父正月白风清地站在门前,白袍衣袂翩然,唇畔的微笑柔若春风,教人一时忘却烦恼。他的手中握着一枚锦盒,有八宝璎珞点缀其上,显得精致小巧。

我忙笑道:“发呆罢了,没想什么。”

他缓步走进来,一撩衣袍在我身旁坐下,温声道:“奏折都批完了吗?”

“还没有呢。”我望了一眼堆积成山的奏折,颇有些丧气地摇头。思量一瞬,又道:“师父,我朝选官制度积弊已久,先帝为集中皇权而分化事权,推行恩荫制度,官员举荐人才的权力被无限制的放大。王氏之案再次暴露恩荫制度的种种弊端,徒儿打算上书皇上,趁此良机将师父没有完成的官制改革进行下去。”

师父赞赏地点头,道:“嫣儿,你已经很有主见了,往后大可不必事事征求为师的意见。若想要做什么,只要是于社稷百姓有裨益的,便放开手脚去做,知道吗?”

“徒儿知道。”

长久以来,我总是喜欢依赖着师父,喜欢在他的庇佑下无忧无虑地生活。如今,我终于能独当一面,也是时候成为他的依靠了。

师父将璎珞锦盒打开,放到我面前,微笑道:“这支珠钗是送给你的,看看喜不喜欢?”

我定睛一看,只见那支珠钗由羊脂白玉精雕而成,通体莹润通透,钗头是一朵妖娆盛放的重瓣莲花,一枚硕大的珍珠镶嵌其上,光泽细腻温润,柔亮似星辰。

我顿觉万分惊喜,道:“师父,为何送这么贵重的礼物给徒儿?”

“这枚珍珠是为师的母……娘亲留下的遗物,再过半个月便是你的生辰了,为师知道你素来喜爱珍珠,便命人打了这支珠钗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