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摩根对此也有预先的安排,每个炮位都配备了两个班的步兵,他们的职责便是就近护卫,在火炮发射后装填弹药的间歇,列队向试图从豁口处攻进来的敌人进行射击。这个交战距离不过数米之遥,开枪基本都不用再进行瞄准,大致对准蜂拥而至的后金兵扣动扳机,就肯定能命中某个倒霉鬼了。而后金军则是一边由盾牌手掩护步兵拆除地面上纵横交错的铁丝网,一边由后方的弓箭手往炮位豁口里放冷箭。这种攻击方式倒也偶尔能够射中目标,只是双方杀伤对方的效率相差太大,甚至远远超过了兵力的差距,攻至防线前的后金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不断倒下。
在山头上指挥作战的摩根此时其实也有点心惊肉跳,他原本以为击溃骑兵的攻势之后,后金军见势不妙就会先选择撤军,但没想到对方竟似不打算留余力了,直接便将步兵也一起押到了赌桌上。眼见这些悍不畏死的后金兵已经破除了村落外的多处防御工事,即将攻进村子,摩根的心也变得急切起来。
他倒不会认为己方部队在近身搏杀方面会吃太大的亏,毕竟刺刀术是每个士兵的必修课,在这方面的能力应该要强于后金这种半职业军队才是。但海汉士兵的价值远胜这些蛮子兵,摩根并不希望自己指挥的部队要陷入到近身战的泥潭中,战损势必会比正常的作战方式高得多。
双方交战的战场距离海岸线太远了一些,否则摩根倒是可以让海上闲着没事做的战舰提供火力掩护。如果要避免与敌军短兵相接,那就只能进一步缩小防御圈,把部队往山上撤。但如果放弃村庄防线,那就意味着要暂时放弃搬运不便的火炮。
他倒不担心这些炮被后金给抢走,因为部署在山下这几门炮都是型号比较新的后膛炮,而且需要使用专门的弹药,后金军就算能把炮抢回去,也未必能弄懂如何使用这些武器。只是如果把这些炮遗弃在村中,被攻进来的后金军直接破坏掉,那对海汉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了。
摩根正犹豫不决的时候,副官为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原本留在东侧平原上为他们打掩护的特战营部队,发现后金军已经攻到防线近处,即将突入海汉阵地,这个连队便主动向这边靠拢,并且毫无阻碍地从东南侧进入到了海汉阵地内。
摩根顿时眼前一亮,他当然很清楚特战营的装备状况,那种七连发步枪在近战时的威力着实吓人,对付眼下这种人群密集的战斗正是能派上用场的时候。虽然仅仅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但特战营那边都是加强编制,再加上射速极高的新式步枪,这支增援部队的火力输出能力已经相当于一个普通的步兵营了。
正如摩根所想的那样,这支掐准时机出现在战场上的部队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眼见已经要攻破防线,却突然又杀出一支海汉军,那连珠枪的射击顿时让后金步兵血流成河。少数已经冲进村里的后金兵也没能获得近身厮杀的机会,就被爆竹一般响起的连环射击打成了马蜂窝。
残余的后金军眼见已经无法成事,再往里填人也只是白白送命,只能选择后撤离开战场。但这个时候想要走掉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摩根的狙击小队在山顶上专打那些仍然在马背上的骑兵,将这些跑得最快的敌人先解决掉。至于剩下的步兵,那就只能考验他们的脚程是不是能快过子弹了。
额尔赫的脸色已经由铁青变成了苍白,他万万想不到滨海高地失陷才不过半天时间,海汉人便将这里变成了难啃的硬骨头。自己带了三千兵马来攻打这里,如今交战不过半个时辰,大概便已经死伤了三分之一的人马,这仗还怎么继续打下去?如此惨重的损失,事后要如何向上面交代?额尔赫心乱如麻,一时也不知该收兵还是继续孤注一掷才是。
额尔赫对自己制定的战术是有信心的,这套战术在与明军交战时屡试不爽,虽然上次在大连湾跟海汉军交手时被密集的火力打得没脾气,但额尔赫相信这次不会再出现那样的窘状了,因为今天一直在下雨。
额尔赫知道降雨和潮湿就是火枪这种厉害武器的天敌,照当下的天色来看,降雨至少还将会持续两到三天,这对以冷兵器为主要装备的后金军来说算是极大的利好消息。在过去与明军交手的记录中,只要是雨天进行的战斗,明军手里的火枪基本都变成了没法作响的烧火棍。因此根据过去的经验,额尔赫认为海汉军必然也会受此影响,只要那些可怕的火枪火炮成了哑巴,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额尔赫相信如果能够将交战距离拉近到面对面的搏杀,那么手下这三千儿郎一定能全歼南边高地附近这些海汉军。但谨慎起见,他还是安排骑兵排出三波攻击阵形,按照传统的冲锋方式向海汉阵地发动攻势。
而摩根下令将敌军放近些再打,也是考虑到雨天的能见度稍差一些,放近一点能让士兵们更好地进行瞄准。至于对手所认为的天气限制,对海汉而言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驻守高地的陆军部队虽然没有装备特战营那种七连发步枪,但他们所使用的燧发枪也是装填有防水包装的定装弹,除非是瓢泼大雨,否则降雨的影响其实很有限。
第一波骑兵一直冲入到百米距离,海汉阵地上才响起了第一轮枪声。至少有十几名骑兵当场就从奔跑的马背上倒栽下来,而剩下的骑兵并未恋战,左右一分便立刻转向,以尽可能吸引海汉阵地上的火力。这第一波的攻势本来就是起个吸引火力的目的,只要海汉这边开枪射击了,他们就算是达成了目的,至于伤亡就只能各安天命了。
而紧跟在第一波骑兵之后的两拨骑兵,才是真正担任冲锋和打击对手的主力。这个节奏要掌握得极为紧凑才行,不能给对手留出时间完成弹药装填,而这就只能依靠带队军官和士兵们的战斗经验和默契了。
然而这套曾经用来对付过明军火器营的战术,在海汉军面前仿佛失去了效果,第二波骑兵冲入射程之后,迎接他们的依然是由坡地上上下下射出的密集弹雨。这倒不是海汉军已经完成了二次装填,而是射击第一波后金骑兵的时候就留了几分力,专门用来对付后两波骑兵。后金军用来对付明军的战术虽然很有针对性,但也并不算是什么秘密,海汉这边自然早就有应付之策。
这一波骑兵中弹倒下的数量显然要比第一波多出不少,冲到近处就只剩下约莫一半的人了,但山脚村落外的壕沟、拒马和铁丝网构成路障让这些骑兵无法直接冲入村中厮杀。而他们的速度稍一慢下来,高处的海汉狙击兵们就开始点杀那些冲在最前面的骑兵了。
即便是最勇猛,装备最好的巴牙喇战士,他们身上的盔甲和盾牌也还是挡不住狙击步枪射出的高速子弹,只能随着枪声一个接着一个栽倒下去。而这种惨状让参与进攻的骑兵们不禁想起了几个月前他们在大连湾海岸攻打废弃渔村的情景,当时也是大波骑兵被路障堵在进出村落的通道外,骑兵们不得不下马步战,然后无奈地一批批死于海汉兵的枪口之下。
当时后金军并没有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靠着兵力优势硬怼,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完全冲破海汉的防线。而眼前的景象仿佛是复制了当日的情形,所不同的是这处村落背后的山坡上到处都是海汉军的火力点,这种立体火力网的的打击威力可不是当时那个废弃渔村能相提并论的。在村外的后金骑兵躲无可躲,根本就找不到敌军的火力死角,只能硬生生地挨打。